大连市体育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6/3/22 点击次数:4783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一)需求分析
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状况与前景
(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体育产业历经了从无到有的飞速发展,体育事业突飞猛进,成就引人注目。以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体育彩票、体育文化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其中群众体育取得了重要进步,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围绕建设群众身边体育场地、健全群众身边体育组织、开展群众身边体育活动的“三边”工程,新时期全民健身的实施成效显著,全民健身体系初步形成。群众体育的大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明证。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和连续跨越,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连续取得历史性跨越;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是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魅力与实力,令世人惊叹。据统计,建国以来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310个,创超世界纪录1195次,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展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和良好的竞技水平,我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体育大国,竞技体育的大突破是“国运盛、体育兴”的最好诠释。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体育场地、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突破,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衔接,更好的发挥其基础作用。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了大批体育人才。
(2)我国体育设施建设现状与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力强盛,我国体育场地和设施也在不断改善和增加。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比1995年增长38%,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骨干队伍发展壮大,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全国范围来看,体育场地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占全国体育场地数的7. 13%。最少的是西藏,占全国体育场地数的0. 04%。在全国的体育场地中,分布于城市市区的体育场地占总数的28. 55%。由此可见,我国体育场棺分布并不平衡。广东省体育设施在总量、投入、人均面积及人均拥有量上均居全国首位,投入全民健身场地建设总资金达296.68亿元,共建有各类体育场地77596个,场地面积l.5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l.9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9.75个。2004年到2008年,广东仅公共体育设施部分的投入就达到79.3亿元,新建全民健身广场106个和各类公共体育设施15645个,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遍布城乡。同时,广东各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建设了一大批与广东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有较高档次和规格的既能承办国际综合运动会或顶级赛事,又能广泛满足全民健身的现代化体育场地设施。到目前,广东已初步形成了以省、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五级行政区域为主,社会、行业为配套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珠三角9个市均已建成了配套完善的体育中心和全民健身广场; 所有的县(市、区)、街道(镇)、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设施。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有11个地级市已建成了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和全民健身广场等大型体育设施;有42个县(市、区)的体育设施达到基本建设标准,其他县(市、区)均建有1~2个大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80%的行政村也拥有体育活动场地。广东省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其良好的体育设施建设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大量的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也拉动了周边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
我国体育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十分明显,尤其表现在体育设施的人均水平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10万人即拥有200个以上,新加坡体育理事会规划要求,20万左右的居民区必须要有一个体育中心,至少要包括:3个游泳池、3个羽毛球馆,29个网球场地,6个篮球场和一个健身室。
总体来看,我国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水平逐年提高,但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数量、利用率和后期效益的发挥程度尚存在一定不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程度的欠缺。特别是我国体育场馆数量和利用率水平还很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城市的体育场馆中,只有44.1%对社会全部开放,21.3%的部分开放,而34.6%的体育场馆尚未开放。全国公共体育场馆目前基本全部开放,但公共体育场馆仅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2.3%。从居民活动点上看,目前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只有2.77个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人数规模一般也仅为31~100人,而且主要由锻炼者自发组成,同时缺少必要的体育社会辅导员的帮助,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健身要求。